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百分数教学反思篇一
一. 将解题重点放在学生对题目意思“增加百分之几”的理解上。用线段图去理解,用百分数的意义去理解。
二. 找出数量关系
三. 列方程或者除法算式
我的想法是:在新课的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能自己理解每种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百分数应用》学完之后我补充了一组对比题,让学生去解答。对比题目如下:
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多25% , ,篮球有多少个?
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比篮球多25%, 篮球有多少个?
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少25% , 篮球有多少个?
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 比篮球少25% , 篮球有多少个?
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做。果真学生用方程的很少,用算术方法的居多。而且不管优生还是差 生这两题做对的人只有几个。那么让学生回到题目:1.用画线段图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找出数量关系
2.写出数量关系式
3.将题目中已知和问题对号入座,进行正确的解答。接着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再让学生去比较这几个题目的差异。学生还是可以发现题目中的差异:
1.都知道多的百分数, 求的都是篮球的个数,已知的都是足球的个数
2.有时求的是可以看作单位“1”的数量,有的不是 。 差异发现后将每个题目的算术方法板书在黑板上面。适当的鼓励中抛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你能否发现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诀窍。必须让学生观察到,算式的形式是非常类似。数学算式板书如下:
20
20
20
20
从板书学生很快可以理清思维,找到用数学算式解应用题的规律:
一 .从整体上可以知道:要列出数学算式,就是弄清楚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
二 .题目中出现多时,一定用“+”,反之用“-”
三 .判断单位“1”是谁后,如果看作单位“1”的量是已知条件就用“”,反之用“”。
我感觉学生找用算术方法的解题规律就好象找求比赛场次的规律一样那么熟练而又有兴趣,这也是我在尝试中的另外一个收获。而且在百分数的复习中学生遇到另一种分不清用,的问题,也可以顺利解决。题目如下:
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是足球的25% ,篮球有多少个?
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是篮球的25% , 篮球有多少个?
优秀的学生也能借助这一规律帮助他们区分什么时候用“,”。大多数学生从规律中可以感悟,其实比前面的更加简单,不用去确定“+”,“-”了。
当然用方程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我想新教材之所以更加注重对方程的解法,是为了中学数学学习的衔接,在中学方程的思想及方法是用得很频繁的。所以平时也要加强对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想学生之所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学,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撑之下我就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如上的尝试。》,《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这一堂课是学生最难懂的,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一个环节。按理来说,百分数应用用方程来解,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是最好的一种办法。但是对学生来说,一. 学生不喜欢去画线段图,也没有画线段图的习惯。二. 学生很多不喜欢用方程去解,觉得用方程解太麻烦,太烦琐。还有一点就是寻找数量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关键。这又是列方程的支撑。可是学生往往最不喜欢的就是数量关系,好象感觉生活中的很多常识到了数学上就是一个深奥的难题。因此在整个过程之中学生的习惯就是希望直接列出算式。针对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和学习状况有没有直接有用的办法呢?能否找出一条捷径达到他们心中所想,所要的一种解题方法呢?经过前思后想,确定本章节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 将解题重点放在学生对题目意思“增加百分之几”的理解上。用线段图去理解,用百分数的意义去理解。
二. 找出数量关系
三. 列方程或者除法算式
我的想法是:在新课的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能自己理解每种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百分数应用》学完之后我补充了一组对比题,让学生去解答。对比题目如下:
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多25% , ,篮球有多少个?
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比篮球多25%, 篮球有多少个?
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少25% , 篮球有多少个?
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 比篮球少25% , 篮球有多少个?
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做。果真学生用方程的很少,用算术方法的居多。而且不管优生还是差 生这两题做对的人只有几个。那么让学生回到题目:1.用画线段图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找出数量关系
2.写出数量关系式
3.将题目中已知和问题对号入座,进行正确的解答。接着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再让学生去比较这几个题目的差异。学生还是可以发现题目中的差异:
1.都知道多的百分数, 求的都是篮球的个数,已知的都是足球的个数
2.有时求的是可以看作单位“1”的数量,有的不是 。 差异发现后将每个题目的算术方法板书在黑板上面。适当的鼓励中抛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你能否发现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诀窍。必须让学生观察到,算式的形式是非常类似。数学算式板书如下:
20
20
20
20
从板书学生很快可以理清思维,找到用数学算式解应用题的规律:
一 .从整体上可以知道:要列出数学算式,就是弄清楚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
二 .题目中出现多时,一定用“+”,反之用“-”
三 .判断单位“1”是谁后,如果看作单位“1”的量是已知条件就用“”,反之用“”。
我感觉学生找用算术方法的解题规律就好象找求比赛场次的规律一样那么熟练而又有兴趣,这也是我在尝试中的另外一个收获。而且在百分数的复习中学生遇到另一种分不清用,的问题,也可以顺利解决。题目如下:
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是足球的25% ,篮球有多少个?
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是篮球的25% , 篮球有多少个?
优秀的学生也能借助这一规律帮助他们区分什么时候用“,”。大多数学生从规律中可以感悟,其实比前面的更加简单,不用去确定“+”,“-”了。
当然用方程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我想新教材之所以更加注重对方程的解法,是为了中学数学学习的衔接,在中学方程的思想及方法是用得很频繁的。所以平时也要加强对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想学生之所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学,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撑之下我就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如上的尝试。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好处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有了前应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3.85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3.85扩大100倍,计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0倍。
4、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决定小数的位数,在决定小数的位数后选取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用心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觉得困惑的是,在前面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去口算,然后去笔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学的过程是流畅的,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的状况也是很好的,
但过多的暗示是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铺垫,直接出示小数乘整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是否好些课的下半部分,学生对计算已经不感兴趣了,有几个孩子已经开小差了,事后调查得知,他们觉得问题太简单了,就是积的小数位数的问题,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行了,计算没有什么多大意思.学生说得是实话,最近学的都是计算,都是讨论计算方法,而计算方法的发现有时不需要让他们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更多的是老师的提醒和告诉,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怎样喜欢被动的理解呢。看来计算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将练习的形式变的丰富些,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大脑。
小学数学百分数教学反思篇七
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种放法,在交流中出现三种不同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记忆4的组成提供形象支持。
1、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掌握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
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
第30页例题教学4的组成,分三步进行。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盘里放3个桃,另一个盘里放1个桃,得出4分成3和1,让学生理解43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接着让学生思考通过中间和右边的分桃图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独立完成4分成2和几,再独立完成4分成几和几。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
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些规律,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能提高探索活动的效率和记忆数的组成的水平。
“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 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 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